梅州有哪些特产零食

导语 梅州有哪些特产零食?绿箭?薯条?还是爆米花?今天,就让梅州本地宝为你盘点盘点梅州地道的客家特产零食都有些什么吧。

  客家“巧克力”—— 香香甜甜菊花糕

  菊花糕是客家零食特产之一,糕如菊花,质地软韧,香甜可口。据说,菊花糕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问世,至今盛产不衰。菊花糕比一般糕点多了菊花的冷香和淡定,而且外形美观,此糕甜软酥松,齿颊生香,还有清凉去火的功用,因此格外受人喜欢。

  客家“崩砂”—— 牛耳朵

  牛耳朵也叫牛耳饼,客家人称它为“牛耳公”,因其外形与牛的耳朵相似而得名,是客家传统小零食。手工制作厚面皮,用糯米粉、磨碎花生粒、芝麻搅拌混和,加入白糖、蟹皇酱、沙茶酱、麻辣酱制成馅料,包裹在面皮中捆卷成耳朵状,切成片,放入慢火油镬中浸炸至色泽金黄。其口感香脆甜咸,是客家人喜爱的茶前饭后小点心。

  客家“绿箭”—— 可口姜糖

  客家姜糖是用生姜提炼姜汁和红糖混合制成,柔韧透明,口感清新由于姜有去湿祛寒的作用,还可以减轻口干舌燥时人口中的苦涩味道。按中医理论,生姜性味辛温,入肺、胃、脾经,主要作用是发表、散寒、止呕、开痰,能够治疗风寒感冒,还可解鱼蟹之毒。因此,患有感冒或容易晕车的人,可常备些姜糖,可以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

  客家“果脯”—— 柚皮糖

  客家柚皮糖是许多客家人儿时最喜爱的零食之一,多用麦芽糖制作,色泽金黄,吃起来有淡淡柚子清香,甜而不腻,具有暖胃、化痰、润肺止咳等功效,许多客家人都会亲手制作这种小零食。

  客家“派”—— 柿饼

  制作柿饼是客家人的传统——客家人为了过冬和迁徙的需要,习惯在农作物丰收之后将它们制作成可供长期储存的干粮,柿饼就是当中的一种,梅州客家人也称其为“柿花”。色灰白,断面呈金黄半透明胶质状、柔软、甜美,性甘湿无毒、润心肺、止咳化痰、清热解渴、健脾涩肠。

  客家“肉脯”—— 牛肉干

  客家牛肉干是富有客家风味的传统休闲食品,清末是由白渡堡乡民开始制作,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选用壮健的黄牛肉,用手工切成薄片,加上胡椒粉、香料调味,晒制,炕熟而成,具有入口清脆、咸甜不腻、微辣等浓郁的客家风味。

  客家“软糕”—— 猪肠糕

  话说猪肠糕,没有猪也没有猪大肠,为什么叫猪肠糕呢?其实它是一种用糯米粉加糖压制成形似猪大肠的小圆柱圆型糕点,香甜柔韧,不粘不腻,以往是梅州地区客家人中秋佳节必备的小点心,现在不过节也常吃。

  客家“爆米花”—— 米橙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客家农村,每逢过年的时节,就会看见一些师傅挑着黑黑的崩锅,走街串巷,为山村里的人们制作美味的过年美食——米橙。米橙是以往客家人家家户户必备的过年美食,米的香味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加上一层糖附在上面,使米香和糖完美粘合在一起,一口咬下去,糖立即融化溢满口中,爆开的米香松脆,吃了口齿留香。

  客家“软糖”—— 牛筋糕

  客家牛筋糕已有300余年制作历史,它制作工艺精细,从磨粉到上糖再到蒸煮成糕,比一般糕类的制作时间要长一倍多。牛筋糕韧而不硬,软而不烂,入口有一定的嚼劲,好吃却不粘牙,因其口感像牛筋一样有韧性而得名。

  客家“威化”—— 云片糕

  云片糕是承载客家记忆的小点心,旧时客家人办喜事、办大事大多都有云片糕的“一席之地”。云片糕香甜可口,黑白相间,一片片夹杂着榄仁、芝麻、杏仁、瓜仁的米糕,掰下一片送进嘴里,如雪花融化般,轻轻一嚼,清甜细腻之感瞬间化开。

  客家“切糕”—— 白切糕

  瓜片、白糖、花生、芝麻、葱油,这些都是做白切糕时必不可少的原料。因为如今人们都讲求清淡、养生,所以现在的白切糕在糖分配置上会有所调整,较为清淡。糕点做成砖样,一般用刀切成片或者块来使用,糕饼香味很厚,非常纯粹。

  客家“牛轧糖” —— 豆韧糖

  客家花生糖,有硬糖和软糖两种,其形似台湾“牛轧糖”,但却不是用牛奶制作,而是用花生和红糖浆熬制而成,以往客家人一般用播种剩下的花生做花生糖,象征今后一年的生活甜甜蜜蜜。

  客家“糖果”—— 麦芽糖

  客家人制作麦芽糖已有600多年历史,纯正麦芽糖,称为饴糖,是以大米、糯米、大麦、小麦、粟、玉米、高粱、绿豆等粮食为原材料经麦芽酶作用,發酵糖化精制而成的一种硬糖,其主要成分为麦芽糖。客家纯正麦芽糖具有杂质少、甜度纯正、香味浓等特点,入口即软的口感是许多客家人的童年记忆。

  客家“夹心饼干”——油角

  油角,梅州客家人也称之为“角子”,普通话与“饺子”读音一样,故,油角传说是由中原南迁的客家人将北方水饺的工艺带了过来,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油角。以往春节客家人家家户户都会炸油角,为求来年的日子也像那只油锅一样油润、富足。油角吃起来又香又脆,做法却不简单。虽然材料主要是蛋、糖、面粉、花生、芝麻,但放多少料,如何保持松化却很有讲究。

  客家“粟一烧”—— 馓子

  说到馓子,那也是历史悠久了,据说从三国开始就有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也有记载,这是客家地区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做的小零食。和好面后,用刀切成条状,摆出花样入油锅炸制而成,条细心空,焦脆香酥,入口即碎。

  客家“煎堆”—— 煎圆

  煎圆是我们客家人过年时传统的、不可或缺的自制年货。过去过年时,无论穷、富人家都一定会多多少少地煎一些煎圆。大概是取其“团团圆圆、圆圆满满”之意,刚出锅的煎圆香气四溢,外酥脆内绵软,香甜可口,佐以客家酿酒,最是好吃。

  客家“香芋酥”—— 炸芋圆

  炸芋圆用的是一种叫“白荷芋”的芋子(也叫六月芋),把之刨净后洗干净,刷成丝,再加上糯米粉、生姜丝、花生、盐等配料后落油锅炸制而成,炸芋圆具有"酥、香、脆"的美味,是城乡大众都非常喜爱的小零食。

  客家“薯条”—— 兰花根

  兰花根的制作工艺独特而又考究,要制出上乘的兰花根,必须选取上好的糯米,经过浸泡、碾粉、制坯、下锅炸制、拌糖等多道程序。成品形似蚕壳,色黄饱满,组织泡酥,香脆化渣。是老少咸宜的休闲小食品。

  客家“鱼皮花生”—— 糖花生

  这个大概是最能唤起一代客家人记忆的小零食,记忆是小时候的草纸小包,迫不及待地打开,挂着洁白糖霜的花生就静静地躺在粗糙的草纸中,每次总是不舍的取出一粒放到嘴里含着,等到糖霜完全化开后才将花生咬碎再来一次香脆的享受。即便是这样仔细的吃法,架不住一颗接着一颗不愿停嘴,一包挂霜花生很快就会见底了。

关注更新
返回本地宝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