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非遗美食-梅县仙人粄

导语 车陂仙人粄于2014年被列入梅州市市级非遗文化名录,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车陂仙人粄的历史来源。

  车陂仙人粄

  2014年南口车陂仙人粄被列入梅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由于梅州地区普遍适于种植仙人草,所以会制作仙人粄的手艺人遍布各乡各镇,其中梅县南口镇车陂的仙人粄制手艺,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制作历史。

  仙人粄色泽棕黑有光泽,加入蜂蜜或炼奶、香蕉露调拌后,口感香、滑、韧,是夏日的解暑佳品。

  客家人有农历入伏吃“仙人粄”的习俗,据说这天吃了“仙人粄”,整个盛夏都不用担心长痱子。

  耀黑剔透、口感嫩滑的仙人粄(古称“仙人冻”。“仙人粄”的说法多见于清代的“嘉应五属”地区,涵盖现在的梅县区、梅江区、兴宁市、五华县、平远县和蕉岭县,梅州丰顺、大埔二县在清代属潮州府管辖,当地人至今多称仙人粄为“草粄”)是客家地区最流行的传统解暑小吃,其主要原料是一种被称为“仙人草”的草本植物。

  相传,有一对母子在南迁的路上,做母亲的因酷暑难耐而中暑了,做儿子的顶着炎炎烈日赶忙寻找草药。不幸的是,由于天气过于闷热,做儿子的在找药的过程中也倒下了。幸运的是,这位孝顺的年轻人很快就苏醒了过来,迷迷糊糊中发现身边竟长满一株株奇特的仙草。他下意识地摘下一株,放进嘴里咀嚼,没想到一下子就完全清醒了过来,而且感觉浑身有劲。于是乎,他赶忙再采了几株,径自往母亲昏迷的地方跑去。奄奄一息的老母亲闻到这种仙草的味道,竟奇迹般地张开了嘴,嚼了几下后,也完全恢复了过来。母子俩不禁惊呼,这真的就是仙草啊。

  仙人粄至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系客家先民智慧的结晶,是客家人在山区的日常生活中不断试验、总结出来的结果。

  梅县区南口镇车陂村制作仙人粄的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堪称客家仙人粄的代表,因而该遗产项目的正式名称为“车陂仙人粄”。

  根据饶俊顺的介绍,车陂仙人粄的历史已有数百年(成书于清初的《广东新语》(屈大均著)和乾隆《嘉应州志》里,均有和“仙人草”“仙人粄”相关的记载),创始人是其祖母潘完妹。潘阿婆是车陂某饶姓人家从别的村子里买来的女儿,成人后饶家为她从兴宁市径南镇招来罗姓男子(饶俊顺祖父)入赘,并令对方改姓饶。婚后的潘阿婆生育了多个子女,因生活贫困,想通过做点小生意来贴补家用。后经人介绍,在从车陂去往瑶上的一个叫“师扫亭”(音译,今址不详)的地方学习制作仙人粄。说是学习,其实全凭潘阿婆自己观摩参悟。知道大概后,潘阿婆便回家自己尝试种植仙人草,研究配方,经过不断试验和改良,终于制作出无比美味的仙人粄。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梅州本地宝,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美食】可获取梅州市非遗美食的相关信息,包括盐焗鸡、客家娘酒、留隍云片糕等。

关注更新
返回本地宝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反馈